English

浮士德,仅是一种符号

1999-12-13 来源:生活时报 李晏 摄 我有话说

近日来,北京人艺小剧场内每晚场场爆满,欢笑声不断。根据歌德名剧《浮士德》原创改编、由孟京辉执导的《盗版浮士德》的上演,在京城又掀起了一场孟氏戏剧的热潮。编剧导演为什么“盗版”浮士德?它表达了什么?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主创人员:笑骂任人说

沈林(原创改编、中戏研究所所长、留英美博士后)

经常有观众问我为什么要在中国演外国戏?浮士德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其实,“盗版”的动机源于歌德学院的一次酒会上,前院长肯普夫先生说起歌德二百五十年华诞希望见到中国演出的《浮士德》,后来就有了初步的想法。浮士德作为十五六世纪的知识分子,它的追求是我们这代知识分子所没有的,但是我们总觉得浮士德与当下的知识分子有着某种关联。而我们正是要在创作中寻找这种对应。对于《浮》中一味追求科学知识的唯科学论等一些东西,我们也不完全赞同,但《盗》无疑是受到了原著《浮》的启发。在创作中怎样使过去的作品在今天读起来更有意义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不认为浮士德是个人物,他在被欧洲反复盗版后早已成为一种符号。而现在浮士德这个符号则象征知识分子的追求:追求爱、追求美、追求权力、追求事业成功。孟京辉(导演):

《盗》一剧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皓首穷径的知识分子从闭门自修的生活中走出来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追求崇高与自由,好似一个老头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具有了青春活力,也面临着各种诱惑,有了更多的欲望。但有了欲望之后又要坚持。浮士德自始至终都是在坚持的,坚持的是一种概念,而坚持中的浮士德肯定是幸福的。

在孟氏风格的保留上,有些人认为孟京辉在盗孟京辉的版。而就我本人来说,有自己的审美爱好,只是把想的东西和有可能发生的东西创作出来,不在乎这部作品与上部或者下部作品风格的某些类似。有人说我是一个前卫的导演,我认为前卫是一种姿态、行动和理想,它永远都不会走到尽头,就像一个坐标系,处于一种赤裸裸的地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督促。

我的戏剧首先是娱乐,其次是寓教娱乐,或者说两者都不是,关键在于我想通过戏剧把自己的行为变成你们的行为。

专家谈“盗版”

范大灿(北大西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很多国家都上演过《浮士德》这部悲剧,但却缺乏成功的先例。这一方面同《浮士德》高深的底蕴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作品“戏中戏的戏”的复杂结构组成决定的。当然,同戏剧导演,演职人员的素质也不无关系。作为一部巨典巨著,是戏剧中的悲剧代表,很多人争相把它搬上舞台表演也就不足为奇。

歌德在当时创作《浮士德》是力图通过浮士德这样一个人,体现整个人类。人类的前途虽然是光明的,但人类的进步要以个人的牺牲为前提。《浮》所要突出表现的是人类生命个体的有限同追求目标的无限之间的矛盾,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勇于牺牲的精神,表现了欧洲在十八世纪对个人的尊崇。

关于近期在北京人艺上演的《盗版浮士德》具有现代意识,有点灰色调,也涉及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感觉和意识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意义在于舞台剧本创作本身的艺术价值,如果不同原版《浮士德》挂钩去欣赏,将会更好些。

所谓“盗版”就是逼真的模仿,但看过孟执导的《盗》感觉剧中除了借用《浮》中几个人物,借用主题之外,所要表达的东西却迥乎相异,同《浮》并没有本质上的关系,并非十八世纪浮士德故事二十世纪末的东方演绎;《盗》的名字告诉我们它所演绎的不是德国的《浮》,而是中国人自己编剧的另一个故事,因此《盗》就有追求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的自由,不必跟着歌德的思路跑。剧中荒诞派的风格更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打破人们的幻想,使观众意识到正在上演的是戏而不是现实。《盗》也是这一代人个人意识觉醒的又一标识。

周辉(人民大学外国文学讲师、博士)

歌德的《浮士德》,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欣赏。在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上是深远的。《盗版浮士德》的出现是一件好事,无论它与《浮士德》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原著人们看了也许就忘了,并且难于理解。在当今的文艺状况下,文艺作品缺乏创新,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或现代版的演绎是一个比较好的文艺创作方式。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唐璜》都很不错。《盗版浮士德》模仿了原著的结构,借用了很多人名,大体上是相似的,所不同的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故事背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